主页 > 银行保险 > >科创板正式开市 29家保险系机构以机构投资者身份最终中签

科创板正式开市 29家保险系机构以机构投资者身份最终中签

2019-07-24 16:47来源:商业资讯

  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从首个交易日个股的盈亏情况来看,一级市场的投资者盈利幅度普遍超过100%。

  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25家首批上市公司披露的网下发行结果显示,共有29家保险系机构以机构投资者身份最终中签,涉及资金2.18亿元。另有两家险企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认购,涉及资金1.39亿元。

  

保险机构多途径“打新”

 

  保险机构多途径“打新”  具体而言,在29家中签的保险系机构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4家,涉及资金15677.54万元;寿险公司9家,涉及资金3793.10万元;养老险公司4家,涉及资金2191.82万元;保险集团1家,涉及资金124.32万元;财险公司1家,涉及资金31.43万元。

  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泰康资产“打新”热情最为高涨,中签也最多。25家上市公司中,24家都有泰康资产账户参与其中,涉及资金1.06亿元。在寿险公司中,国华人寿中签15家公司,涉及资金1540.74万元。在养老险公司中,长江养老中签18家公司,涉及资金1320.67万元。另外,中华联合保险集团通过自有资金、中华联合财产险公司通过传统保险产品也获得了中签名额。

  从保险机构“打新”账户来看,涉及投连险、传统险、万能险、分红险、养老金等保险资金。

  比如,澜起科技(75.880, 1.75, 2.36%)网下发行对象就有中意资产的“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意投连增长”、民生通惠资产的“珠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险二”、泰康资产的“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万能—团体万能”、百年人寿的“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衡自营”、长江养老的“长江金色旭日混合型养老金产品”、国华人寿的“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三号”等。

  除了网下发行外,中国人寿(30.500, 0.70, 2.35%)、新华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分别认购中国通号(10.200, 0.19, 1.90%)11839000股,涉及资金1.39亿元。

  有了超亿元的支持,主打“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中国通号,成为25家公司中保险机构中签最多的公司,共获得36141990股,涉及资金21143.06万元。

  从日前中国通号发布的公告来看,其业绩在首批上市公司中盈利能力最好,预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04.6亿~219.7亿元,同比增长约8.2%~16.2%;预计归母净利润达到21.1亿~22.8亿元,同比增长约6.3%~14.8%。

  另外,澜起科技、杭可科技(50.430, 3.32, 7.05%)两家公司的网下发行,保险机构中签也较多,分别获得482707股、390810股,涉及资金1197.11万元、1071.99万元。

  数据显示,剔除中国通号这一巨无霸之后,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募资规模为11.04亿元,整体而言规模较小。

  中长期投资者更受欢迎

  从首个交易日个股的盈亏情况来看,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快速实现盈利,盈利幅度普遍超过100%。不过,对于一时的涨跌,保险机构比较“淡定”。某险企相关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对科创板‘打新’获得的短期收益兴趣不大,更关注科创板的优质标的。毕竟保险资金属于长线资金,产品期限较长,因此,负债端久期较长,整体投资仍从长期角度考虑。”

  在科创板正式交易前夕,上交所呼吁市场机构,摒弃割韭菜的交易方式。基于企业基本面进行判断,理性投资,科学决策。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爱护科创板,落实国家战略、维护改革成果。

  记者注意到,科创板上市公司公告均明确,网下发行的配售对象应为证券投资基金和其他偏股型资产管理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设立的企业年金基金、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的保险资金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等。

  而在战略配售方面,上交所此前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明确,鼓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重视中长期投资者报价的理念,并鼓励向中长期投资者优先配售,并划定参与战略配售六类投资者,其中之一为“具有长期投资意愿的大型保险公司或其下属企业、国家级大型投资基金或其下属企业”。

  正因如此,中国人寿、新华保险(55.050, 1.17, 2.17%)成为了中国通号的战略投资者。两家险企均承诺认购1亿元,最终认购金额为6925.82万元,限售期限为12个月。

  中长期投资者是保护科创板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保险资金无疑是其中的中坚力量。特别是通过近两年的治乱象,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合规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大家对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稳定金融市场作用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一致。

  不久前,中国人寿资产总裁王军辉撰文表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社会资本短周期回报要求和创新企业长周期发展的矛盾,诸多与国家级发展战略、前沿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动能培育项目仍然需要大规模、稳定性强的长周期资金支持。而伴随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保险机构的资金属性以及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化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对接实体经济需求、服务创新创业方面的天然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

  科创板与险资对接仍需磨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保险资产总规模19.07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17.02万亿元。其中,权益类资产3.85万亿元,占22.64%。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总体规模占我国A股市值的3.1%,是继公募基金之后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从保险机构“打新”的资金量来看,对于科创板,保险机构仍坚持“谨小慎微”的投资之道。

  投资科创板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是不同于以往的。上交所就曾提示,科创企业因科技含量、企业发展模式都与传统企业有所不同,因而投资者在对科创企业进行投资价值判断的时候也应脱离此前单一的“唯市盈率论”,根据企业的不同模式寻找到最适合的价值判断指标,进行多维度审视,做多角度验证,理性投资、进阶投资。

  “考虑到科创板的定位、上市门槛的包容性以及严苛的退市制度,未来科创板中将包括未盈利上市公司及存在同股不同权表决机制的上市公司,投资此类上市公司股票的风险也显然更高,而安全、稳定、长期投资则是保险资金的固有投资偏好。”某保险资管公司资深人士表示,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风险水平和保险资金风险偏好的错位,决定了两者的对接并非易事。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发布的《科创板制度风险防范专题研究》指出,长期以来,A股市场由于审核发行时人为压低了股票的发行价,从而导致打新“稳赚不赔”、散户争抢新股中签的现象。而在科创板市场化的定价方式下,“打新”可能不再稳赚不赔,因此,监管机构、承销机构和交易所等应该加强股票破发风险预警提示和舆论引导。

  上述资深人士表示,在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投资风险水平同保险资金投资偏好存在偏差的情形下,如何实现保险资金对接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如何引导保险资金作为科创板股票市场的“稳定器”,将会是证监会及银保监会需要尽快协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