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留住繁华都市的一抹乡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留住繁华都市的一抹乡愁

2019-04-10 11:15来源:商业资讯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留住繁华都市的一抹乡愁

  ——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从2000多公里外的厦门到北京长城脚下的小村庄,赵秋月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四川姑娘偶然从友人口中听说,长城脚下有一个叫北沟村的小村庄很特别,便一头扎了过来,留在这儿不想走了。

  位于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渤海镇北沟村,只有150户居民。15年前,全村连条水泥路都没有,姑娘们出嫁都要远离这儿。

  从2004年开始,村里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改善村容村貌,一场围绕乡村振兴而展开的“战斗”在这里打响。

  从种板栗到开民宿,人均收入增加了六倍

  村里的变化始于一名外国人的到访。

  1986年春天,美国人萨洋到慕田峪长城游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与北沟村相邻的慕田峪村,在那里住了10多年。

  2005年,萨洋在北沟村闲逛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琉璃瓦厂。

  凭借他的设计天分和商业眼光,萨洋将瓦厂进行了改造。在维持原有外观的基础上,对其内部进行了改建,用瓦厂到处都有的砖石、琉璃瓦碎片等材料,因地制宜地建造出一家高端精品民宿。

  这是北沟村的第一家民宿,于2010年正式开业。瓦厂原来烧瓦的窑洞,变成了一间间休闲室、洗手间,面积更大的瓦舍改造成了带着天窗的精品客房。

  “别人家的民宿躺在床上可以看星星,北沟村不仅能看星星,还能看到长城。”北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全告诉记者,重新设计改造过的瓦厂保留原名,老旧的物品和土砖墙没有拉低这里的品位,反而给沾着乡土气的民宿增加了质感。

  许多外国人到北京旅游时特地来这里住宿,后来这里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好多国内的设计师前来改造民宿。这里的民宿住一晚要上千元,比周围的农家乐贵很多,即便如此,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村里的房子都被早早订满。

  如今,村里有外来人口30户,其中15户是外国人。每年从四面八方涌到北沟村旅游、参观的人成千上万。

  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些早已不入眼的旧房子,被这么折腾一番,竟然能吸引那么多人前来。

  赵秋月就是被“瓦厂”吸引来的。在这家民宿里,她可以直接和外国人交流,“他们的理念很多元化,在一个小村庄里能接触到这些很难得”。闲时她喜欢感受这里的自然风光,在这里工作让她感觉很开心。

  北沟村地处半山区,面积不大,只有3.22平方公里。山里资源丰富,靠着500年种板栗树的传统,养活了一代代人。民宿的出现让村里的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村委会渐渐明白,“不能让闲置的房屋躺在那里睡大觉”。

  如今,以民宿带动的旅游产业早就超越了种植业,成为许多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04年,村里年人均收入只有4500元,到了2018年,已经增加了6倍。

  外来人租用农民闲置房屋,为农民带来15万元到90万元不等的租金收入。从2005年的30年租金15万元,到如今50年租金320万元,北沟村的土地和房子在不断升值。

  “这只是一方面”,王全觉得最难得的是,民宿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地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帮助村子里50个劳动力捧起了饭碗”。

  当地的一些村民被聘为打扫、管理民宿的员工,有的村民看民宿业发展势头好,自己也开起了民宿。

  走出北沟村,来到背靠慕田峪长城的渤海镇,这里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美,整个镇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过去,板栗是渤海镇的支柱产业,但传统的采青、打药等管理方式导致板栗品质不高、栗农增产不增收,还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

  后来,渤海镇坚持“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富民、产业强镇”的发展思路,瞄准“长城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小镇”建设目标,美环境、提质量、优产业,高标准精细化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提升镇域发展的整体水平。

  这几年,镇上陆续出现了一批批精品民宿。目前全镇建成了以老木匠、岑舍、明明山居、逸静等为代表的精品民宿数十家,约占北京市民宿总量的30%。

  乡村振兴,要让村民活出精气神儿

  民宿改造也是一次思想转变的过程,王全由此对乡村发展振兴有了新的认识。

  瓦厂改造时,王全看见外国设计师没有在民宿里铺上厚厚的石板路,而是用砂石和泥土混杂做民宿的路面,一下雨,水能直接渗到地下,“很讲求自然环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就是要守住绿水青山。”在王全看来,乡村振兴要“补短板”,先有产业发展、还要保证生态宜居、加强乡村治理,“但归根结底老百姓要有幸福感”。一些地方干部认为,真正的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还要让老百姓活出个精气神儿,有新面貌。

  北沟村开始紧抓村容村貌。“让村子里的死角也看不到垃圾”,村子公路两旁和村内花坛,栽种了花花草草。每家每户门口放上垃圾分类箱,由专人每天收,统一拉到村里环卫站处理。

  村里投入1000万余元,组织全体村民兴建村级公路,解决交通问题;修建深水井,让村民喝上卫生达标的饮用水;建设汲水池60个,为果园林地提供浇灌水源。“把村子变干净,不是为了让别人来参观,而是让自己住得舒服。”

  村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涉及村子管理方方面面事务的村规民约,带动全体村民以户为单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实施“柴草进院”、旱厕改造、修建步道和治理河道等。

  尽管村子发展好了,但这里和其他村子一样,“空巢老人”居多。为了让上年纪的老人“老有所养”,村里出资建了公共食堂,除了春节那个月之外,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可以在这里免费吃两餐饭。每个月5号,村里还免费为老人测量血压、免费理发。

  解决了温饱问题,村民们开始有更多的精神追求。王全看到村民自发组织去外地旅游,想要开开眼界,“这在过去想都想不到”。每年,到了年底健步走活动开展时,以前只有100人来参加,现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从外地到这里的王大叔和老伴帮女儿在村里经营民宿,老两口和当地村民相处得十分融洽。

  通过15年的努力,北沟村这个小村庄还和全国类的奖项挂上钩,“首都生态文明村”“北京最美的乡村”“北京市民俗旅游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北沟村还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王全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村子发展好了,也起到了一些辐射带动作用,北京城里其他村的村干部来学习经验时,王全和村干部会给出主意。村里还和临近的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村庄开展党建共建、帮忙出资修路。有的村子为了发展,不太顾及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发展思想意识落后,北沟村的村干部还分享乡村建设的发展理念。

  乡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年轻人

  除了北沟村,这些年,整个北京都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出重拳、下力气。

  密云区河南寨镇团结村,曾经,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柴禾、木板等各种生活杂物。后来,村委会动员全村人进行环境整改,数月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门头沟区雁翅镇太子墓村依山邻路而建,村内的环境治理各方面都不错,可是公路旁的住户将污水直接排放在109国道上,形成几百米长污浊的“水泥”路面。一到夏天,污水的气味难闻、蚊蝇滋生,冬季污水结冰,路滑难走。

  随着密云区启动环境整治行动,拖了几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如今的太子墓村,夏天环境清新,冬天的109国道也不存在污水结冰的安全隐患。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年底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部署。

  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下发,推进了新一轮美丽乡村的建设。

  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了由该市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组织召开6次推进会,推进具体工作。

  此外,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导则、意见和标准等配套文件,如《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试行)》《绿化美化技术导则(试行)》《提升公厕服务品质方案》《户厕革命指导意见》《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项目实施暂行办法》《美丽乡村建设市级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初步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体系。

  今年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准确把握“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探索走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按照“清脏、治乱、增绿、控污”要求,实施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打造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对于北沟村的未来,王全认为,同样要向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王全发现,北京城里的居民在一番打拼后,有的想跑到村里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发发呆,拥抱一下大自然。“以前那种农家院似的民俗户这边已经很多了,很多游客想要品质更高的住宿,我们今后要做的就是继续提供有品质的住宿环境和高品质的服务。”

  北沟村的发展已经走在了许多村子前面,但和其他村的干部一样,快退休的王全期盼村里的年轻人“回巢”,接手老一辈的工作。

  北沟村300多口人里,年轻人仅占不到十分之一,“我们干部结构太老龄化了,特别想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让他们带着村子继续发展”。王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