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理财信贷 > >多家银行招聘理财子公司管理人员 行内招聘员工积极性高

多家银行招聘理财子公司管理人员 行内招聘员工积极性高

2019-08-14 11:57来源:商业资讯

  “人才缺口太大了,可能在几百人到上千人左右,”一家万亿级资管规模的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在成立理财子公司之前,不少大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员工不到100人。

  光大张旭阳“回归”理财子公司,邮储银行公开招聘资管“一把手”,多家开业或筹建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也正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能形成人才市场“虹吸”效应吗?再往深处考虑,人才的供应端和需求端匹配度几何?

  社招董事长

  在人才供给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搜集了多位公募基金、券商、保险资管、私募基金以及银行内部人士的看法;在人才需求端,记者也询问了两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的看法。总体来看,银行内部选聘面试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满足不了某些投研等岗位的需求;市场上券商资管和私募流出人才较多,也有相当比例参加了理财子公司招聘,但银行主要青睐在市场上较有话语权的券商的员工;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最为匹配的公募基金人士,却并没有显现很强的应聘理财子公司的积极性。

  理财子公司最缺什么人才呢?

  高管方面,6月19日,获批筹建的邮储银行旗下中邮理财向社会公开招聘董事长,这也是唯一一家“社招董事长”的国有大行。按其要求,需要从事金融工作8年及以上,或相关经济工作12年及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5年及以上),连续担任中高级管理职务3年及以上。年龄原则上在48周岁及以下,具有大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工作经验者优先。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上市银行上海银行7月30日在官网发布公告,招聘上银理财的负责人,主持公司全面工作,负责战略执行、经营决策、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及企业文化建设等。

  而光大银行向该行曾经的资管领军人物张旭阳抛出了橄榄枝。张旭阳曾经在2004年主导推出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但2016年出走百度,2019年7月又再度回归光大,拟任理财子公司董事长。“掌门”到任的光大银行,还发布了招聘启事,社招首席投资官和首席技术官。原则上需要具有银行或资管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10年以上在公募基金、证券、信托、保险资管机构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8年以上的行业内管理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一猎头网站看到,目前有多家银行正在招聘理财子公司管理人员,包括负责人、一把手,年薪在300-600万元左右,另有风险投资部总经理、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投资部总经理、固收投资总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招聘条目,开价在100万元及以上。

  从对普通员工的需求来看,目前需要补充最多的是投研岗位,这也是开价最高的岗位之一。除此之外,固定收益投资经理、流动性管理岗、另类组合投资/策略开发经理、集中交易岗、风险合规岗等。

  理财子公司目前的班子构成来源是三种:一是原资管部的“原班人马”平移到理财子公司;二是银行内部选聘,填补一部分岗位缺口;三是进行社招,比如建信理财就在6月发布一个大规模社招启事,5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

  万能牌照的人才吸附力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某大行日前进行了行内招聘,不少总分行员工前来面试,积极性较高。

  一位面试者对记者表示,主要是因为在总行的工作遇到上升空间不足的局限,因此想来理财子公司这个新生事物试试运气。而另一位面试运营岗位的地方分行人士表示,自己的考虑是换个业务条线,也希望在金融机构总部多历练一番。

  “进行了行内招聘后,发现很多人才和岗位并不对口,很多关键岗位行内人员并不能胜任,比如投资经理和行业研究,下面还是得进行大规模社招,从别的金融机构挖人。”上文所述的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表示。

  另一位已经进行社招的股份制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则表示,即便已经社招也未必能招到理想的人才。

  “因为投研岗位开价比较高,很多券商研究部的人来面试,也有一些基金公司的人员,但是公募基金真的不太多,”上述股份制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募基金原本工资标准就比较高,理财子公司要么给得起更高的工资,要么给得起更高的title,但多数银行暂时做不到。”

  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对理财子公司的兴趣寡淡。

  “因为理财子公司当下的阶段,体系不成熟,前景不确定,得给出‘超级高’的薪酬才有吸引力,‘普通高’都没劲。理财子公司成型还需要很大投入,母行足够的支持,以及员工投入大量时间,缺了一个,都可能是耽误个人发展。”一位大型公募基金风控人士表示。

  而一位小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身边有少数同事也去银行理财子公司面试了,毕竟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大,工作相对稳定,压力也小一些,所以即便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薪酬不比公募和券商,也去试了一下。

  而一位保险资管人士表示,身边最积极面试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是中小券商资管人士:“券商资管业务难做,之前爆雷的也有一大堆,中小资管尤甚,失业、待业的项目经理很多。但他们很难跳到大平台,银行理财子公司招人的要求也很高,很多最终还是流向了私募。”

  上述股份行资管部门负责人也印证了“中小券商难入法眼”这一点,“更倾向于大公募、大券商,招人的时候背景、学历、工作经历都会审慎考核。”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一些大行理财子公司也在产品海报上开始效仿公募基金推“明星理财经理”,虽然只是微小变化,但的确给了一些行内人才对外展示的窗口。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